“白朮附子湯”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文本替换 - 替换“形狀=”为“性狀=”)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組成=白朮9克 附子10克(炮)甘草6克(炙)桂心12克
 
|組成=白朮9克 附子10克(炮)甘草6克(炙)桂心12克
 
|制法=  
 
|制法=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精氣。風虛頭重,目眩,不知食味,風濕相搏,骨節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身體微腫者。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精氣。風虛頭重,目眩,不知食味,風濕相搏,骨節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身體微腫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為三服,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即解。
 
|用法用量=上四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為三服,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即解。
第18行: 第18行:
 
|組成=白朮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蒼朮2兩,陳皮2兩,厚樸(薑制)2兩,半夏(湯洗7次)2兩,茯苓2兩,澤瀉2兩,豬苓(去皮)半兩,肉桂4錢。
 
|組成=白朮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蒼朮2兩,陳皮2兩,厚樸(薑制)2兩,半夏(湯洗7次)2兩,茯苓2兩,澤瀉2兩,豬苓(去皮)半兩,肉桂4錢。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寒中。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作中滿腹脹,作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多冷,時作隱隱而痛,或妄見鬼狀,夢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而不渴不瀉,脈盛大以澀。
 
|功能主治=寒中。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作中滿腹脹,作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多冷,時作隱隱而痛,或妄見鬼狀,夢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而不渴不瀉,脈盛大以澀。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水3盞,加生薑3片,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水3盞,加生薑3片,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第28行: 第28行:
 
|備注=  
 
|備注=  
 
|摘錄=《醫學發明》卷五
 
|摘錄=《醫學發明》卷五
 +
}}
 +
{{FangJi
 +
|別名=
 +
|組成=白朮6克 附子10克(炮,去皮)甘草3克(炙)生薑4.5克(切)大棗6枚
 +
|制法=
 +
|性狀=
 +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
 +
|注意=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
 +
}}
 +
{{FangJi
 +
|別名=
 +
|組成=白朮2兩,附子(炮)、茯苓(去皮)各等分。
 +
|制法=
 +
|性狀=
 +
|功能主治=腸胃虛濕,腸鳴泄瀉,或多自汗。
 +
|用法用量=方中附子、茯苓用量,《普濟方》引作“各一兩”。
 +
|注意=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永類鈐方》卷十三引《濟生》
 
}}
 
}}

2020年10月1日 (四) 12:10的最新版本

《外臺秘要》卷十五引《近效方》

【別名】

【組成】白朮9克 附子10克(炮)甘草6克(炙)桂心12克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精氣。風虛頭重,目眩,不知食味,風濕相搏,骨節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身體微腫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切,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為三服,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即解。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菘菜、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

【備注】

【制法】

【性狀】

【規格】

【儲藏】

《醫學發明》卷五

【別名】

【組成】白朮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蒼朮2兩,陳皮2兩,厚樸(薑制)2兩,半夏(湯洗7次)2兩,茯苓2兩,澤瀉2兩,豬苓(去皮)半兩,肉桂4錢。

【功能主治】寒中。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作中滿腹脹,作涎,作清涕,或多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多冷,時作隱隱而痛,或妄見鬼狀,夢亡人,腰、背、胛、眼、腰、脊皆痛,而不渴不瀉,脈盛大以澀。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水3盞,加生薑3片,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性狀】

【規格】

【儲藏】

《金匱要略》卷上

【別名】

【組成】白朮6克 附子10克(炮,去皮)甘草3克(炙)生薑4.5克(切)大棗6枚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

【規格】

【儲藏】

《永類鈐方》卷十三引《濟生》

【別名】

【組成】白朮2兩,附子(炮)、茯苓(去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腸胃虛濕,腸鳴泄瀉,或多自汗。

【用法用量】方中附子、茯苓用量,《普濟方》引作“各一兩”。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