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湯”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文本替换 - 替换“形狀=”为“性狀=”)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組成=熟地、茯苓、巴戟、麥冬、五味子。
 
|組成=熟地、茯苓、巴戟、麥冬、五味子。
 
|制法=  
 
|制法=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先天虛弱,少陰之火上升,咽喉腫痛。
 
|功能主治=先天虛弱,少陰之火上升,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  
第18行: 第18行:
 
|組成=巴戟(去心)半兩,當歸1兩,地黃1兩,芍藥1兩,川芎1兩,大黃半兩。
 
|組成=巴戟(去心)半兩,當歸1兩,地黃1兩,芍藥1兩,川芎1兩,大黃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制法=上為粗末。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從高墜下,及打撲內損血閉,昏冒嗜睡,不能飲食,及臟腑不通。
 
|功能主治=從高墜下,及打撲內損血閉,昏冒嗜睡,不能飲食,及臟腑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以利為度。
 
|用法用量=水煎服。以利為度。
第28行: 第28行:
 
|備注=  
 
|備注=  
 
|摘錄=《潔古家珍》
 
|摘錄=《潔古家珍》
 +
}}
 +
{{FangJi
 +
|別名=
 +
|組成=巴戟天(去心)半兩,覆盆子(炒)半兩,羚羊角(鎊)半兩,地骨皮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酸棗仁(炒)半兩。
 +
|制法=上為粗末。
 +
|性狀=
 +
|功能主治=腎臟風冷,腰腳不隨。
 +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早、晚食前各1服。
 +
|注意=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聖濟總錄》卷八
 
}}
 
}}

2020年9月30日 (三) 09:01的最新版本

《慈幼新書》卷二

【別名】

【組成】熟地、茯苓、巴戟、麥冬、五味子。

【功能主治】先天虛弱,少陰之火上升,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

【規格】

【儲藏】

《潔古家珍》

【別名】

【組成】巴戟(去心)半兩,當歸1兩,地黃1兩,芍藥1兩,川芎1兩,大黃半兩。

【功能主治】從高墜下,及打撲內損血閉,昏冒嗜睡,不能飲食,及臟腑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以利為度。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

【別名】

【組成】巴戟天(去心)半兩,覆盆子(炒)半兩,羚羊角(鎊)半兩,地骨皮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酸棗仁(炒)半兩。

【功能主治】腎臟風冷,腰腳不隨。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早、晚食前各1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