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煎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文本替换 - 替换“形狀=”为“性狀=”)
 
第3行: 第3行:
 
|組成=巴戟1兩(另研末,去心),舶上茴香2兩(炒),川楝子2兩(面炒),馬藺2兩(醋炒紫色),牛膝1兩(酒浸3日,去苗,焙幹),黑附子1兩(炮,去皮臍),蓯蓉2兩(去土,酒浸3日,焙幹),破故紙1兩,芸苔子2兩(炒)。
 
|組成=巴戟1兩(另研末,去心),舶上茴香2兩(炒),川楝子2兩(面炒),馬藺2兩(醋炒紫色),牛膝1兩(酒浸3日,去苗,焙幹),黑附子1兩(炮,去皮臍),蓯蓉2兩(去土,酒浸3日,焙幹),破故紙1兩,芸苔子2兩(炒)。
 
|制法=上為末。將巴戟末以好酒2升,入白麩少許,同熬成膏,與眾藥拌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制法=上為末。將巴戟末以好酒2升,入白麩少許,同熬成膏,與眾藥拌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小腸積冷,飲食減少,面多虛黃,手足常冷。
 
|功能主治=小腸積冷,飲食減少,面多虛黃,手足常冷。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鹽湯送下。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鹽湯送下。

2020年9月30日 (三) 08:46的最新版本

《普濟方》卷二二一

【別名】

【組成】巴戟1兩(另研末,去心),舶上茴香2兩(炒),川楝子2兩(面炒),馬藺2兩(醋炒紫色),牛膝1兩(酒浸3日,去苗,焙幹),黑附子1兩(炮,去皮臍),蓯蓉2兩(去土,酒浸3日,焙幹),破故紙1兩,芸苔子2兩(炒)。

【功能主治】小腸積冷,飲食減少,面多虛黃,手足常冷。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鹽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將巴戟末以好酒2升,入白麩少許,同熬成膏,與眾藥拌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