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利膈丸”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文本替换 - 替换“形狀=”为“性狀=”)
 
第3行: 第3行:
 
|組成=防風(去蘆頭)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
 
|組成=防風(去蘆頭)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
 
|制法=上為末,入膏中,和搗百餘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制法=上為末,入膏中,和搗百餘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止嗽化痰。主風痰壅甚,頭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胸中煩滿,酒癖停飲,嘔逆噁心,脅下急痛,腸中水聲,神思昏憒,心忪面熱。
 
|功能主治=止嗽化痰。主風痰壅甚,頭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胸中煩滿,酒癖停飲,嘔逆噁心,脅下急痛,腸中水聲,神思昏憒,心忪面熱。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荊芥、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荊芥、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
第18行: 第18行:
 
|組成=黑牽牛120克(一半生,一半炒)皂角(不蛀、肥者,去皮、子,酥塗炙)60克 槐角子15克 齊州半夏(湯浸洗七次,切,焙幹)30克 青橘皮(湯浸,去瓤)60克 檳榔30克(面裹煨熱,銼)
 
|組成=黑牽牛120克(一半生,一半炒)皂角(不蛀、肥者,去皮、子,酥塗炙)60克 槐角子15克 齊州半夏(湯浸洗七次,切,焙幹)30克 青橘皮(湯浸,去瓤)60克 檳榔30克(面裹煨熱,銼)
 
|制法=上六味,研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制法=上六味,研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祛風逐痰。主風痰上攻,喘滿咳嗽。
 
|功能主治=祛風逐痰。主風痰上攻,喘滿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丸,生薑湯下,食後。如要疏風痰,加至40~50丸。
 
|用法用量=每服2丸,生薑湯下,食後。如要疏風痰,加至40~50丸。
第33行: 第33行:
 
|組成=白朮 人參 白茯苓(去皮)白礬(生)滑石 貝母各30克 天南星(生)45克 白附子(生)60克 半夏(湯洗)90克
 
|組成=白朮 人參 白茯苓(去皮)白礬(生)滑石 貝母各30克 天南星(生)45克 白附子(生)60克 半夏(湯洗)90克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形狀=  
+
|性狀=  
 
|功能主治=祛風化痰,益氣健脾。主風痰鬱甚,頭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朐中煩滿,酒癖停飲,嘔逆噁心,脅下急痛,腹中水聲,神思昏憒,心悸面熱。
 
|功能主治=祛風化痰,益氣健脾。主風痰鬱甚,頭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朐中煩滿,酒癖停飲,嘔逆噁心,脅下急痛,腹中水聲,神思昏憒,心悸面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2020年9月28日 (一) 22:28的最新版本

《普濟方》卷一○四引《醫方集成》

【別名】

【組成】防風(去蘆頭)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

【功能主治】止嗽化痰。主風痰壅甚,頭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胸中煩滿,酒癖停飲,嘔逆噁心,脅下急痛,腸中水聲,神思昏憒,心忪面熱。

【用法用量】每服10丸,以荊芥、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入膏中,和搗百餘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

【規格】

【儲藏】

《禦藥院方》卷五

【別名】檳榔利膈丸(《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黑牽牛120克(一半生,一半炒)皂角(不蛀、肥者,去皮、子,酥塗炙)60克 槐角子15克 齊州半夏(湯浸洗七次,切,焙幹)30克 青橘皮(湯浸,去瓤)60克 檳榔30克(面裹煨熱,銼)

【功能主治】祛風逐痰。主風痰上攻,喘滿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丸,生薑湯下,食後。如要疏風痰,加至40~50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六味,研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

【規格】

【儲藏】

《禦藥院方》卷五

【別名】

【組成】白朮 人參 白茯苓(去皮)白礬(生)滑石 貝母各30克 天南星(生)45克 白附子(生)60克 半夏(湯洗)90克

【功能主治】祛風化痰,益氣健脾。主風痰鬱甚,頭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粘,朐中煩滿,酒癖停飲,嘔逆噁心,脅下急痛,腹中水聲,神思昏憒,心悸面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