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散”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CSV导入)
(CSV导入)
第735行: 第735行:
 
|備注=  
 
|備注=  
 
|摘錄=《聖惠》卷九
 
|摘錄=《聖惠》卷九
 +
}}
 +
{{FangJi
 +
|別名=
 +
|組成=白朮1兩(銼,微炒),幹薑1兩(炮裂,銼),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神曲1兩(炒令微黃),當歸1兩(銼,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
 +
|制法=上為細散。
 +
|形狀=
 +
|功能主治=久冷下痢後,脾胃尚虛,不能飲食,四肢少力。
 +
|用法用量=每服2錢,煮棗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
|注意=
 +
|規格=
 +
|儲藏=
 +
|各家論述=
 +
|臨床應用=
 +
|備注=
 +
|摘錄=《聖惠》卷五十九
 
}}
 
}}

2020年9月24日 (四) 13:45的版本

目录

《傷寒全生集》卷四

【別名】

【組成】白朮、川烏、桔梗、細辛、幹薑、羌活、防風、肉桂、甘草。

【功能主治】陰痓。

【用法用量】生薑為引,水煎服。自汗,加黃耆。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本事》卷十

【別名】白朮舒脾散

【組成】白朮(炒)1兩,幹紫蘇1兩,白芷(微炒)3分,人參3分(去蘆),川芎(洗)半兩,訶子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甘草1分(炙)。

【功能主治】妊娠氣不和調,飲食少,孕婦脾虛難化,脈浮緩者。

【用法用量】白朮舒脾散(《醫略六書》卷二十八)。《醫略六書》本方用法:每服三錢,熟砂仁湯下。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陽;幹蘇葉氣味辛溫,入足太陽;白芷氣味辛溫,入足太陽;人參氣味甘溫,人足陽明;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訶子氣味溫澀,入手陽明、足太陽;青皮氣味辛酸微溫,入足少陽、厥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通行十二經絡,能緩諸藥之性;生薑辛溫入衛,凡婦人妊娠氣不調和,飲食不節,以致脾胃不和,必鼓動脾陽,使其健運,亦必以扶持胎氣為要耳。經雲: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又雲: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若妊子飲食不節,生冷毒物,恣性食噉,必致脾胃之疾,故妊娠傷食,難得妥藥,唯此方最穩捷。2.《醫略六書》:妊娠脾胃虛弱,飲食不能遽化,故胸腹滿悶,胎孕因之不安。白朮健脾土以化食,人參扶元氣以安胎,紫蘇理血氣以散滿,白芷升清陽以開胃,青皮平肝氣,甘草和胃氣、訶子澀玄府以防散藥之疏泄也。為散,砂仁湯下,使滯散氣行,則脾胃內強而飲食自化,滿悶自除,何胎孕之有不安哉!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五十,名見《普濟方》卷二○五

【別名】

【組成】白朮1兩,枳實1兩(麩炒微黃),神曲1兩(炒微黃)。

【功能主治】膈氣,心胸間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別名】

【組成】白朮2兩,楝實(取肉)2兩,青鹽1分。

【功能主治】小腸氣。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熱酒調下,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銼細,慢火炒黑色留性,搗羅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婦人大全良方》卷十四

【別名】

【組成】白朮 黃芩各等分(新瓦上炒香)

【功能主治】治妊婦傷寒,胎動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3片,大棗1枚,煎至200毫升,溫服。但覺頭痛發熱,便可吃二三服即愈。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五

【別名】

【組成】白朮1分,木香1分,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丁香1分,麥門冬2分(去心,焙)。

【功能主治】小兒冷熱不和,吐利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三八六

【別名】

【組成】白朮半兩,木香(炮)半兩,甘草(炙)半兩,茴香(炒)半兩,青皮(浸,去皮,切;巴豆30枚,去皮膜,同青皮一處炒了,仍去巴豆不用)半兩。

【功能主治】小兒水氣腫。

【用法用量】飯飲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本事》卷四

【別名】白朮茯苓澤瀉湯

【組成】澤瀉、白朮、茯苓(去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氣不足,水濕內停,食後多吐;或痘如水泡,痘家作瀉,則液內竭而色幹;瘡濕則液外走而便結,如泄瀉瘡濕並見者,此脾胃多濕而不健運也。

【用法用量】白朮茯苓澤瀉湯(《醫方考》卷六)。

【各家論述】1.《醫方考》:痘疹中有實熱,膈有停水、濕熱外行,初則痘色晶亮,頃則痘皆水泡矣。此乃水不能潤下,灶底燃薪,釜中發泡之義。是方也,白朮甘而燥,能益土以防水;茯苓甘而淡,能益土以決防;澤瀉鹹而潤,能潤下而利水。水利濕消,泡自愈矣。2.《本事方釋義》:澤瀉氣味鹹微寒,入足太陽;白朮氣味甘溫,入足太陰;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能引諸藥達於至陰之處。此治食後多吐,將成反胃之瘋,其人必是酒客,中宮氣餒,飲濁上幹,三味最能達陰泄濁,又能和中養正,所以確中病情也。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四

【別名】

【組成】白朮(銼,炒)3分,縮砂仁3分,訶黎勒皮3分,肉豆蔻3枚(去殼),甘草(炙,銼)半分,木香1分,人參半兩,丁香半兩,幹薑(炮)半兩。

【功能主治】臟腑寒,泄瀉,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米飲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微炒)3分,人參3分,秦艽(去苗土)3分,當歸(切,焙)3分,天雄(炮裂,去皮臍)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烏頭(炮裂,去皮臍)2兩,幹薑(炮裂)1兩,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1兩,防風(去叉)2兩,桂(去粗皮)2兩,防己(銼)2兩,萆薢(炒)2兩,白蘞2兩,桔梗(去蘆頭,炒)2兩,黃耆(細銼)2兩,山茱萸3分,麻黃(去根節,先煮,掠去沫,焙幹用)3分,茵芋(去粗莖)3分,甘草(炙)3分,細辛(去苗葉)半兩。

【功能主治】惡風,無問新久,四肢不仁,一身盡痛,頭目眩倒,口面?僻。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酒調下,空心、午時各1次;未效,漸加服之。覺口唇(疒帬)痹即減服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九十二

【別名】

【組成】白朮半兩,土瓜根半兩,牡蠣粉3分。

【功能主治】小兒遺尿,足寒。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1小盞,加生薑少許,大棗2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別名】

【組成】白朮(銼,炒)1兩半,黃柏(去粗皮,炙)1兩半,白薇半兩。

【功能主治】婦人漏下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酒或米飲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別名】

【組成】木香1分,白朮半兩,青橘皮(去白)半兩,黑牽牛(半生半炒)半兩,桑白皮(生)半兩。

【功能主治】小兒脾肺不調,飲食無度,腹脹喘粗,頭面手足虛浮。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溫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痘訣餘義》

【別名】

【組成】廣陳皮3錢,白朮(土炒)3錢,茯苓(生用)4錢,木香(麵包煨)2錢,鍋巴4錢,炙甘草2錢。

【功能主治】痘,裏虛泄瀉者。

【用法用量】撒粥中與食。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三二四

【別名】

【組成】曲末2升,麥糵末1升,生地黃(肥者,切)3升,白朮8兩,牛膝(切)3升,桑甘(金色者,銼)3升,薑黃8兩(一作幹薑),當歸14分,生薑(和皮切)3升,桃仁2升,杏仁2升(去皮尖及雙仁者,熱熬),近用橘皮8兩。

【功能主治】婦人腹內冷癖,血塊虛脹,月經不調,瘦弱不能食,無顏色,狀如傳屍。

【用法用量】蒸於1大石米中,飯熟出,入停屋下3日,開出曬乾,搗為散,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2次,漸加至1匕半。若不能散,蜜丸服之亦得,每服30丸,日2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初服10日內忌生冷難消之物,以助藥勢。過10日外,百無所忌,恣口任意食之,人肥健,好顏色。忌桃、李、雀肉、蕪荑。

【備注】

【制法】上切細,於臼中以木杵搗之如泥,納瓶中,以物蓋口封之,勿令洩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活人書》卷十六

【別名】

【組成】白朮1兩,細辛1兩,附子1兩(炮,去皮臍用),桔梗1兩(去蘆頭),幹薑半兩(炮裂,銼),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

【功能主治】陰毒傷寒,心間煩躁,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稍熱和滓頓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三六一

【別名】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藿香、山藥、扁豆(炒)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變蒸風,吐乳自泄。

【用法用量】每服1錢,熱湯點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三九○

【別名】

【組成】白朮1兩,人參半兩,白茯苓半兩,白扁豆半兩,山藥半兩,甘草(炒)半兩,粉葛半兩,糯米半兩。

【功能主治】滋養津液,助氣補虛。主小兒吐瀉,失亡津液,身涼煩渴,不食,困倦少力,亦治虛熱。

【用法用量】1歲半錢,水半盞,煎3分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宋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別名】

【組成】牡蠣(燒粉)二兩,白朮、川芎,各四分;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汁)三分。

【功能主治】調補沖任,扶養胎氣。治妊娠宿有風冷,胎痿不長,或失於將理,動傷胎氣,多致損墮。 懷孕常服,壯氣益血,保護胎髒。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溫酒調服,空心,食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杵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誠書》卷九

【別名】

【組成】人參、茯苓、白朮、藿香、甘草、砂仁、山藥、澤瀉、肉豆蔻(面煨)。

【功能主治】久泄。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蓮子7粒,水煎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全生指迷方》卷三

【別名】

【組成】白朮2兩,芍藥3兩,桂(去皮)1兩,附子(炮,去皮臍,銼)1兩。

【功能主治】隱隱腰痛,以熱物熨痛處即少緩。由處卑濕,複為風邪傷足太陽之經,其脈緩澀。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溫酒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八十四

【別名】

【組成】白朮半兩,草豆蔻1分(去皮),丁香半兩,當歸1分(銼,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小兒霍亂,吐瀉不止,心腹痛,面無顏色,漸至困乏。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量兒大小,加減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宣明論》卷二

【別名】

【組成】牡蠣(煆)3錢,白朮1兩2錢半,防風2兩半。

【功能主治】虛風多汗,食則汗出如洗,少氣痿劣,久不治必為消渴證。

【用法用量】每服1錢,溫水調下,不拘時候。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多汗面腫,倍牡蠣。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白朮1兩,桂心3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澤瀉1兩,訶黎勒皮1兩。

【功能主治】因食熱及飲冷水,上氣胸滿,心下有水不散,虛喘妨悶,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日3-4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厚樸(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1兩,人參(去蘆頭)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當歸(銼,微炒)1兩,桂心1兩。

【功能主治】產後腹中痛,嘔逆,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蘇沈良方》卷十

【別名】白朮湯、保安白朮散

【組成】白朮、黃芩各等分(新瓦上同炒香)。

【功能主治】安胎,益母子。主婦人妊娠傷寒,頭痛發熱。

【用法用量】白朮湯(《聖濟總錄》卷一五六)、保安白朮散(《衛生寶鑒》卷十八)。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四肢厥冷陰證者未可服。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別名】

【組成】白朮1兩,白芷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令焦)半兩,蒼朮(米泔浸1宿,銼,焙)半兩,防風(去叉)半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人參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幹薑(炮)半兩,高良薑(炮)半兩,吳茱萸(湯洗3遍,焙幹)1兩,柴胡(去苗)1兩,蜀椒(去合口並目,炒出汗)1兩,芎藭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白蕪荑1兩,縮砂(去皮)1兩,附子2枚(炮裂,去皮臍),沉香(銼)1分,丁香1分,當歸(炙,銼)1分,木香1分。

【功能主治】冷勞,大便滑泄,食飲不美,有盜汗。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用豬肝3兩,批開,入蔥白,鹽各少許,摻藥在內,濕紙要,慢火煨香熟為度,空心,食前米飲嚼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1兩,訶黎勒皮1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幹薑3分(炮裂,銼),人參1兩(去蘆頭),桔梗半兩(去蘆頭),桂心3分,木香2分,檳榔3分。

【功能主治】痃癖冷氣脹滿,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2個,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四

【別名】

【組成】白朮1兩,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1兩半(銼),楮白皮1兩半(銼),漢防己1兩,澤漆莖葉(銼)2兩半,射幹1兩,檳榔1兩。

【功能主治】石水,四肢瘦細,腹獨腫大,狀如懷娠,心中妨悶,食即氣急。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酒各半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如人行10裏再服。以疏利為度。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枳實3分(麩炒微黃),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桂心1兩,白茯苓1兩,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前胡1兩(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虛勞,胸中氣滿,痰飲澼結,時或嘔逆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1兩,牽牛子1兩(微炒),木通1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1兩,川樸消1兩。

【功能主治】大小便難,腹脅脹滿,氣急。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空腹溫服,如人行10裏再服。以利為度。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九十

【別名】

【組成】白朮1兩,人參3分(去蘆頭),訶黎勒1兩(煨,去核),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焙),草豆蔻1兩,桂心3分。

【功能主治】虛勞冷氣,心腹痞滿,不思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4錢匕,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揣摩有得集》

【別名】

【組成】白朮1錢(土炒),茯神1錢(炒黑),歸身1錢,小洋參5分,龍骨1錢(煆),浮小麥1錢。

【功能主治】小兒心虛血熱,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雞峰》卷二十四

【別名】

【組成】吳白朮1兩,厚樸2兩半,橘皮2兩,甘草1兩半。

【功能主治】和養脾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6分,和滓溫服。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方大成》卷十引《經濟方》

【別名】

【組成】白朮、丁香、肉豆蔻、青皮、甘草、茯苓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脾胃虛弱。主

【用法用量】每服1錢,紫蘇湯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四

【別名】

【組成】白朮1兩,白茯苓1兩,芎藭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幹薑半兩(炮裂,銼),草豆蔻1兩(去皮),厚樸3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1兩(湯浸,去自瓤,焙),當歸3分(銼,微炒)。

【功能主治】妊娠霍亂,吐瀉過多,傷冷,胎髒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三

【別名】

【組成】白朮1兩,艾葉1兩(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芎藭3分,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桂心1兩,白石脂1兩,白礬灰1兩,烏賊魚骨2兩(燒灰),熟幹地黃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伏龍肝1兩,當歸3兩(銼,微炒)。

【功能主治】婦人白崩,臍腹冷痛,四肢不和,面無顏色。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熱酒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二

【別名】

【組成】白朮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功能主治】傷寒霍亂,胃氣不和,心煩吐利,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秘要》卷六引《廣濟方》

【別名】

【組成】白朮60克 茯苓60克 吳茱萸30克 橘皮45克 蓽茇30克 厚樸60克(炙)檳榔75克 人參45克 大黃75克

【功能主治】脾胃虛寒,痰飲內停,嘔吐酸水,胸悶心悸者。

【用法用量】每次3克,空腹時煮生薑、大棗湯送下,一日二次。漸加至6克。覺熱,服少量飲食壓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醋物、桃、李、雀肉等。

【備注】

【制法】上九味,搗篩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別名】

【組成】白朮3分,芍藥(炒)3分,木香(半生半炒)半兩,縮砂仁半兩,黃連(去須,炒)半兩,陳曲(炒)1兩半,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

【功能主治】產後冷痢,臍下痛,羸瘦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煎幹薑、米飲調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四

【別名】白朮湯

【組成】白朮1兩,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麥門冬1兩(去心),芎藭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前胡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

【功能主治】妊娠傷寒,煩熱頭痛,胎氣不安,或時吐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白朮湯(《校注婦人良方》卷十四)。方中赤茯苓,《普濟方》作“赤芍藥”。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幼科指南》卷上

【別名】

【組成】人參1兩,白朮1兩,茯苓1兩,藿香1兩,木香1兩,甘草1兩,幹薑2兩,烏梅1個

【功能主治】小兒泄瀉,時常作渴。

【用法用量】每服1-2錢,水煎服。若加伏龍肝極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禾。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症因脈治》卷三

【別名】

【組成】白朮、豬苓、澤瀉、山藥、蓮肉、白茯苓、人參、炙甘草。

【功能主治】實脾利水。主脾虛身腫。

【用法用量】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三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桂心半兩,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草豆蔻1兩(去皮)。

【功能主治】腹虛脹及胸滿,腹中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1兩,幹薑(炮裂,銼)1兩,人參(去蘆頭)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產後霍亂,吐利腹痛,煩渴,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金匱要略》卷下

【別名】

【組成】白朮 芎藭各30克 蜀椒22克(去汗)牡蠣15克

【功能主治】健脾養胎,溫中祛寒。妊娠,宿有風冷,胎萎不長。

【用法用量】每次3克,用酒調服,日三服,夜一服。 腹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勞;心煩嘔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半夏,服後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複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四味,杵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四

【別名】

【組成】白朮1兩,人參1兩(去蘆頭),葛根1兩,赤茯苓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半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黃耆(銼)半兩,柴胡(去苗)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甘草(炙微赤)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

【功能主治】妊娠心胸痰逆,煩悶,頭重目眩,憎寒,惡聞食氣,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兩,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十三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芎藭半兩,當歸半兩(銼碎,微炒),桂心1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厚樸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檳榔半兩,大腹皮半兩(銼),草豆蔻1分(去皮),川大黃1分(銼碎,微炒),高良薑1分(銼)。

【功能主治】傷寒後,脾胃氣不和,吃食全少,四肢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九

【別名】

【組成】白朮3分,前胡3分(去蘆頭),葛根3分(銼),桑根白皮3分(銼),川升麻半兩,赤芍藥1兩,石膏1兩半,荊芥半兩,子芩3分。

【功能主治】傷寒4日,腹脅脹滿,心胸不利,四肢疼痛,咳嗽惡寒,喘急壯熱。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豆豉50粒,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銼,微炒),幹薑1兩(炮裂,銼),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神曲1兩(炒令微黃),當歸1兩(銼,微炒),訶黎勒1兩(煨,用皮)。

【功能主治】久冷下痢後,脾胃尚虛,不能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煮棗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散。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