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防己”的源代码
←
防己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防己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或馬兜鈴科植物廣防己的根。前者藥材稱漢防己,主產於浙江、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後者稱木防己,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原植物生於山坡、曠野和灌木叢中。喜溫暖濕潤氣候,忌旱、忌澇,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的砂質土壤最宜生長。味苦、辛,性寒。歸膀胱、腎、脾經。功效祛風濕、止痛、利水。臨床用名防己。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漢防己(《儒門事親》),瓜防己(《本草原始》)。 【'''釋名'''】 《綱目》:“按東垣李杲雲:防己如險健之人幸災樂禍,能首為亂階,若善用之,亦可禦敵。其名或取此義。”然《本草正義》雲,名曰防己者,以脾為己土,喜燥惡濕,濕淫於內,則己土受邪為病,而此能防堤之,是為古人命名之真義。 【'''基原'''】 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塊根。 【'''植物'''】 粉防己 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 又名石蟾蜍《中國藥材學》。 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採集'''】 秋季采挖,洗淨,除去粗皮,曬至半幹,切段,個大者再縱切,乾燥。 【'''化學成分'''】 塊根含粉防己堿(即漢防己甲素)(tetrandrine),防己諾靈堿(fangchinoline),輪環藤酚堿(cyclanoline),氧防己堿(oxofangchirine),防己斯任堿(stephanthrine),粉防己堿(fenfangjine)A、B、C、D,小檗胺(berbamine),2,2’-N,N-二氯甲基粉防己堿(2,2’-N,N-dichloromethyltetrandrine)。 【'''藥理'''】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①對心臟的作用:粉防己堿能顯著抑制Adr誘發的自律性。粉防己堿對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有保護作用,能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輸出量,抑制CK的釋放。粉防己堿也能明顯抑制離體大鼠心臟鈣反常時心肌組織LDH和蛋白的釋出,抑制鐵和鋅含量下降,減少無鈣灌流時心肌組織Ca2+ 丟失和Na+ 堆積及複鈣灌流時心肌組織Na+ 、Mg2+ 和K+丟失,並呈濃度依賴性,可部分減輕鈣反常時心肌組織超微結構的破壞。②對血管的影響:粉防己堿對兔胸主動脈、肺動脈、腎動脈、腸系膜動脈、股動脈、門靜脈及腔靜脈平滑肌均有鬆弛作用。對KCl、CaCl2和NA誘發血管平滑肌收縮的抑制強度與維拉帕米相似。粉防己堿對冠狀血管有明顯的擴張作用,能明顯增加貓、豚鼠、兔等離體心臟冠脈血流量,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冠脈痙攣有對抗作用,也能對抗哇巴因所致的冠脈痙攣,其作用與擴張冠脈有關。③對血壓的影響:粉防己堿可使麻醉貓血壓下降,靜脈注射使清醒大鼠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都下降。粉防己堿對3種模型高血壓大鼠均有顯著降壓作用,對各種大鼠的心律無顯著影響,也不降低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的血漿腎素活性。④抗心律失常作用:粉防己堿能對抗CaCl2、BaCl2、哇巴因、烏頭堿等所致的動物心律失常,能顯著減慢竇性心律,延長P-P間期,可使性心律失常迅速轉為竇性心律。 2.抗炎作用 粉防己堿靜脈注射能使血管通透性降低,減少嗜中性白細胞遊出,β-葡萄糖醛酸酶釋放減少,並能升高嗜中性白細胞內SOD的活性及升高cAMP水準。粉防己堿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一定抗炎作用,作用與可的松相似。 3.對血液系統的作用 粉防己堿能明顯抑制由AA、ADP及血小板活化因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但不影響血小板利用外源性AA合成TXA2。粉防己堿還能促進兔纖維蛋白溶解,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血液凝固過程。 4.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粉防己堿對慢反應物質引起的豚鼠離體氣管條和肺條收縮都有抑制作用,對氣管平滑肌電壓操縱鈣通道與受體操縱鈣通道均有阻斷作用。粉防己堿灌胃給藥,對鼠、犬實驗性矽肺預防治療,能完全抑制矽肺纖維化形成,對已形成的矽肺膠原纖維有一定的逆轉作用。 5.抗過敏作用 粉防己堿具有廣泛的抗過敏作用,能抑制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也能抑制Ach、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回腸收縮和哮喘及5-HT所致的大鼠皮膚血管通透性增加,還能抑制過敏性遲緩反應物質、組胺等過敏物質的釋放。粉防己堿對綿羊紅細胞抗原的抗體反應有促進作用,對速髮型變態反應有一定抑制作用。 6.鎮痛作用 粉防己總堿及粉防己流浸膏或煎劑均有鎮痛作用。粉防己堿C強於粉防己堿A,A強於B。 7.對平滑肌的作用 粉防己堿對正常兔離體和在體子宮無明顯作用,但對催產素及K+去極化後Ca2+ 所引起的大鼠離體子宮收縮有明顯的鬆弛作用。低濃度的粉防己堿可使兔腸張力增加,節律性收縮加強,高濃度則降低張力減弱節律性收縮。 8.其他作用 粉防己堿有抗菌和抗阿米巴原蟲的作用。腹腔注射粉防己堿可使正常大鼠血糖明顯降低,血清胰島素明顯升高,血漿胰高血糖素水準有逐漸增高的趨勢。粉防己堿對HeLa、小鼠肉瘤S180細胞和肝癌細胞株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9.毒性 粉防己堿連續用藥21天,大部分實驗動物的肝、腎和腎上腺出現不同程度的實質細胞變性、壞死,甚至發生灶性壞死和繼發性炎性細胞反應;小鼠靜脈注射LD50為37.5±3.6mg/kg。人靜脈注射粉防己堿在10mg~150mg/kg範圍內毒性反應與劑量和注射速度呈正相關。 【'''炮製'''】 1.防己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分檔,浸泡至4~5成透,潤透,切厚片,乾燥。《本草蒙筌》:“刮去粗皮,才咀成薄片。” 2.炒防己 取防己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表面微黃色,取出放涼。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黴,防蛀。 【'''藥性'''】 味苦、辛,性寒。歸膀胱、肺、脾經。善走降泄。 1.《藥性論》:“味苦,有小毒。” 2.《醫學啟源》:“氣寒,味大苦。通行十二經。” 3.《珍珠囊》:“辛、苦,陽中之陰。” 4.《本草求真》:“性險而健,善走下行。” 5.《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效主治'''】 利水消腫,清熱除濕,祛風鎮痛。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腳氣腫滿,風濕痹痛,手足攣急,肺痿喘嗽,伏暑吐瀉,疥癬瘡腫。 1.《別錄》:“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足攣急,止泄,散癰腫惡結,諸蝸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 2.《藥性論》:“治濕風口面㖞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氣嗽喘。” 3.《醫學啟源》:“療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去膀胱留熱。” 4.《醫林纂要·藥性》:“瀉心,堅腎,功專行水決瀆,以達於下。” 5.《得配本草》:“瀉下焦血分濕熱,祛風水,除溫瘧,退癰腫,療蟲瘡。” 6.《本草再新》:“利濕,除風,解火,破血。治膀胱水腫,健脾胃,化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及陰虛無濕熱者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細辛,畏萆薢。” 2.李東垣:“上焦濕熱者不可用。”(引自《綱目》) 3.《本草經疏》:“凡胃虛陰虛,自汗盜汗,口苦舌幹,腎虛小水不利,及胎前產後血虛,雖有下焦濕熱,慎勿用之,犯之為害非細。” 4.《得配本草》:“氣分風熱,小便不通,元氣虛弱,陰虛內熱,病後虛渴,皆禁用。” 【'''應用配伍'''】 '''利水消腫''' 本品苦寒降泄,能利水消腫,使內蘊之水濕下行,為水濕內停所致水腫、小便不利、腳氣腫痛等證的常用藥。凡水腫不能平臥,脈證俱實者,可配甘遂、葶藶子等峻下逐水,如《聖濟總錄》防己丸;若脾失運化,水溢皮膚,致患皮水,四肢浮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可配黃芪、桂枝、茯苓等,以健脾益氣,溫陽利水,如《金匱》防己茯苓湯;若因衛氣不固,風水外客,致患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可配黃芪、白朮、甘草等,以益氣固表,利水消腫,如《金匱》防己黃芪湯;若水飲內結,腸間有水氣,腹脹滿,大便秘結,小便不利,口舌乾燥,喘咳者,可配椒目、葶藶子、大黃等,以攻逐水飲,利水通便,如《金匱》己椒藶黃丸。凡濕熱阻滯經絡,腳氣腫滿者,可與木通、檳榔、蒼朮、黃柏等配伍,以清利下焦濕熱,如《醫方集解》防己飲。 '''清熱除濕,祛風鎮痛''' 本品辛散苦泄,能清熱祛風除濕,通經絡而止痹痛。故常用於風濕痹痛、疥癬瘡腫等證。凡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疼痛者,每與薏苡仁、蠶砂、梔子等配伍,以清熱祛風除濕,如《溫病條辨》宣痹湯;若風寒濕痹,曆節疼痛者,可配烏頭、桂心等,以除濕散寒鎮痛,如《千金方》防己湯。又本品清熱除濕之功,亦可用治濕熱所致的疥癬瘡腫,可與金銀花、地膚子、黃柏等配伍。現代研究認為本品有降血壓作用,可用於高血壓病屬於肝陽上亢者,臨床多配以決明子、茺蔚子等同服。 1.《本草經集注》:“殷孽為之使,殺雄黃毒。” 2.張潔古:“去下焦濕腫而痛,並泄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草龍膽為君,黃柏、知母、甘草佐之。”(引自《綱目》) 3.《得配本草》:“得葵子,通小便淋澀;配知、柏,去下焦濕腫;配桃仁,治大便秘;佐膽草,治脅痛;使膽星,治熱痰;合威靈,治肩臂痛。” 4.《本草求真》:“腳氣腫痛,如濕則加蒼朮、薏苡、木瓜;熱加黃芩、黃柏;風加羌活、萆薢;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血虛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秘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 5.《本草鉤沉》:“配當歸、川芎等治血虛風痛;配香附等治胃痛、腹痛;配款冬花治咳嗽喘息;配茯苓、澤瀉等治水腫;痛連脅,加膽草。” 【'''附方'''】 1.治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三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金匱》防己茯苓湯) 2.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黃芪一兩一分。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煎,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金匱》防己黃芪湯) 3.治支飲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上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金匱》己椒藶黃丸) 4.治水臌脹 漢防己一兩,生薑五錢。同炒,隨入水煎服。半饑時飲之。(《本草匯言》) 5.治妊娠脾虛,通身浮腫,心腹脹滿,喘促,小便不利 防己三分,桑白皮、紫蘇莖葉、赤茯苓各一兩,木香一分。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加生薑四片,煎至七分,去滓,食煎溫服。(《婦人良方》防己湯) 6.治膀胱積熱,小便不通 防己一兩,海蛤、滑石、木香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濃煎木通湯調下。(《聖濟總錄》防己散) 7.治遺尿,小便澀 防己、葵子、防風各一兩。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散服亦佳。(《千金方》) 8.治伏暑吐瀉,陰陽不分 防己一兩,香白芷二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防己湯) 9.治腳氣腫痛 漢防己、木瓜、牛膝各三錢,桂枝五分,枳殼一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10.治中風曆節,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風三分,甘草一分。上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鬥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金匱》防己地黃湯) 11.治風寒濕痹,四肢攣急,或身浮腫 防己、桑根白皮、桂(去粗皮)、麻黃各三兩,白茯苓四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防己飲) 12.治肺痿喘嗽 漢防己為細末。每服三錢,漿水同煮,和滓溫服之。(《儒門事親》) 13.治肺痿咯血多痰 漢防己、黃葶藶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糯米飲調下。(《普濟方》引《仁存方》防己散) 14.治小兒傷寒喘急,及諸病喘促 防己、人參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桑白皮煎湯調下,不拘時候。(《普濟方》防己散) 15.治鼻衄 防己(生用)三兩,為細散。每服二錢匕,新汲水調下;老人小兒酒調一錢匕服。更用熱湯調少許,搐鼻。(《聖濟總錄》防己散) 16.治遍身蟲癬瘑疥 漢防己三兩,當歸、黃芪各二兩,金銀花一兩。煮酒飲之。(《本草切要》) 17.解雄黃毒 防己一兩。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溫水調下,連進三服。一方,取汁解之並瘥。(《普濟方》) 【'''臨床報導'''】 1.治療高血壓病 漢防己甲素(粉防己堿),靜脈注射,以3mg/kg體重為宜,即成人量為每次120~180mg,每日2次,口服量亦近似。據270例高血壓病患者治療結果,顯效者52.6%,一般療效者占31.5%,無效者占15.9%。全部病例均未見任何明顯副作用[1]。 2.治療心絞痛 漢防己甲素(粉防己堿)2~3mg/kg加入生理鹽水20ml稀釋後靜注,每日2次,共用2周,停其他抗心絞痛藥物,與消心痛組對照觀察(消心痛組,勞累型加普萘洛爾,自發型加硝苯吡啶,配合小量阿司匹林治療)共觀察50例。漢防己甲素組20例,顯效8人,改善10人,無效2人,有效率為90%;對照組30例,顯效9人,改善19人,無效2人,有效率93%,兩組無顯著差異。而心電圖改善率漢防己甲素組40%,對照組33%,對勞累型心絞痛,漢防己甲素減少心肌耗氧指數稍優於對照組[2]。 3.治療慢性肝病纖維化:73例患者單純用漢防己甲素治療,並以30例單純保肝治療作對照。結果:治療組血清型前膠原肽、血清透明質酸的含量比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肝腎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其中1例肝纖維化消失,25例纖維化明顯減輕,14例纖維化輕度減輕,均伴有炎性細胞浸潤減輕,儲脂細胞減少,總有效率為62.6%。與對照組相比有非常顯著差異(P<0.001)。但對慢性肝炎療效最好,早期肝硬便次之,晚期肝硬變療效不顯著[3]。 【'''文獻綜錄'''】 1.《醫學發明》:“防己,大抵聞其臭則可惡,下咽則令人身心為之煩亂,飲食為之減少,至於十二經有濕熱壅塞不通,及治下疰腳氣,除膀胱積熱,而庇其基本,非此藥不可,真行經之仙藥,無可代之者。”“複有不可用者數事:若遇飲食勞倦,陰虛生內熱,元氣、穀氣已虧之病,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飲,是熱在上焦肺經氣分,宜淡滲之,此不可用二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虛渴,宜補以人參、葛根之甘溫,用苦寒之劑,則速危,此不可用三也。……若下焦有濕熱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然後可審而用之耳。” 2.李東垣:“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大熱之滯也。亦能瀉大便。與大黃氣味同者,皆可瀉血滯,豈止防己而已。防己苦寒,能泄血中之濕熱,通血中之滯塞,補陰瀉陽,助秋冬,瀉春夏藥。”(引自《綱目》) 3.《本草經疏》:“防己,其曰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則寒非燥藥可除,不宜輕試。又曰,散癰腫惡結,諸瘑疥癬蟲瘡,非在下部者,亦不宜用。治濕風口眼㖞斜,手足拘痛,真由中風濕而病者方可用之。留痰非由脾胃中濕熱而得者,亦不宜服。肺氣喘嗽,不因風寒濕所鬱,腠理壅滯者,勿用。惟治下焦濕熱腫,泄腳氣,行十二經濕為可任耳。” 4.《長沙藥解》:“凡痰飲內停,濕邪外鬱,皮膚黃黑,膀胱熱澀,手足攣急,關節腫痛之證,悉宜防己。” 5.《本草求真》:“防己,辛苦大寒,性險而健,善走下行,長於除濕、通竅、利道,能瀉下焦血分濕熱,及療風水要藥,故凡水濕喘嗽,熱氣諸癇,溫瘧腳氣,水腫風腫,癰腫惡瘡及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者,皆可用此調治。但此氣味苦寒,藥力猛迅,若非下焦血分實熱實濕,及非二便果不通利,妄用此藥投治,其失匪輕,不可不知。此雖有類黃柏、地膚子,但黃柏之瀉膀胱濕熱,則併入腎瀉火,味苦而不辛,此則辛苦兼見,性險而健,故於風水、腳氣等症兼理。地膚子之瀉膀胱濕熱,味苦而甘,力稍遜於黃柏,此則健險異常,有辛無甘,而為亂階之首也。其一瀉熱與濕,而氣味治功各別如此。” 6.《本草述錄》:“防己瀉血中濕熱,通其滯氣,下焦藥也。寒水化鬱,則風木亦鬱,故風與滯互為病,或由風鬱以病乎水,或由水鬱以病乎風,仲師治風水惡風者,用防己黃芪湯,而風濕相搏,亦用之。則豈獨血分濕熱?凡氣鬱成濕,濕化熱之證,關於衛分者,皆可投之,但未病於水者未可用耳。” 7.《本草正義》:“防己,昔人謂其散風者,亦以輕能外達言之,實則疏泄而清利濕熱是其專職,頗與木通之體用相近,則專治濕熱有餘,二便不利,而實非風家主藥,名曰防己者,以脾為己土,喜燥惡濕,濕淫於內,則氣化不行,而水失故道,為腫為瘡,為腳氣,皆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為古人命名之真義,非所謂名之以其能者耶?古今主治,無不從濕熱二字著想。” 【'''參考文獻'''】 [1]高浴,等.中華內科雜誌,1965,13(6):504 [2]於世龍,等.中華內科雜誌,1985,24(11):682 [3]權啟德,等.臨床消化病雜誌,1994,6(1):38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辛,平。主治風寒,溫症,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 《[[名醫別錄]]》 味苦,溫,無毒。主治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泄,散癰腫,惡結,諸蝸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 《[[本草拾遺]]》 漢主水氣,木主風氣,宣通。作藤著木生,吹氣通一頭如通草。 《[[藥性論]]》 漢防己,君,味苦,有小毒。能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氣嗽喘。 木防己,使,畏女菀,鹵鹹,味苦,辛。能治男子肢節中風,毒風不語,主散結氣擁腫,溫瘧風水腫,治膀胱。 《[[開寶本草]]》 味辛、苦,平、溫,無毒。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泄,散癰腫,惡結,諸蝸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 《[[藥類法象]]》 漢防己,氣寒,味大苦。 療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 《[[湯液本草]]》 通行十二經。 《[[象]]》云: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去皮用。 《[[本草]]》云: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泄,散癰腫惡結,諸蛪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 《[[藥性論]]》云:漢防己,君。又云:木防己,使。畏女菀、鹵鹹。去血中濕熱。 《[[本草衍義補遺]]》 氣寒,苦辛,陽中之陰。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及治中風,手腳攣急。《[[本草]]》云:漢防己,君;木防己,使。漢主水氣,木主風氣。又云:木防己不入藥,古方亦通用之,治肺痿咯血多痰。漢防己、葶藶等分為末,糯米飲調一錢,甚效。 《[[本草發揮]]》 潔古云:氣寒味苦。療腰已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主治秘訣]]》云:辛苦陰也。泄濕氣,去皮淨用。又云:去下焦濕腫與痛,并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龍膽、黃柏、知母也。 《[[本草經疏]]》 防己得土中陽氣,而兼感乎秋之燥氣以生,故味辛苦平,溫無毒。潔古謂其大苦辛寒為得之。然性燥而不淳,善走下行,長於除濕,以辛能走散,兼之氣悍,故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氣。除濕下行,故利大小便。此《[[本經]]》所載也。《[[別錄]]》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通腠理,利九竅,止泄者,皆除濕之功也。其曰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則寒非燥藥可除,不宜輕試。又曰散癰腫惡結,諸咼疥癬蟲瘡,非在下部者,亦不宜用。治濕風口眼喎斜,手足拘痛,真由中風濕而病者,方可用之。留痰非由脾胃中濕熱而得者,亦不宜服。肺氣喘嗽,不因風寒濕所鬱腠理壅滯者勿用。惟治下焦濕熱,腫、泄、腳氣,行十二經濕為可任耳。 簡誤:防己固為去下焦血分濕熱之要藥,然其性悍,其氣猛,能走竄決防,大苦大寒,能傷胃氣。凡胃虛、陰虛、自汗、盜汗、口苦、舌乾,腎虛小水不利,及胎前產後血虛,雖有下焦濕熱,慎毋用之。犯之為害非細。 《[[本草蒙筌]]》 味辛、苦,氣平、寒。陰也。無毒。通行十二經。畏萆薢殺毒雄黃,惡細辛,種因根苗各治,名分漢木兩呼,漢防己是根,破之紋作車輻解,黃實馨香;木防己是苗,皮皺上有丁足子,青白虛軟。漢者主水氣,名載君行;音杭。木者理風邪,職僉使列。故云: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痛腳氣,及利大小二便,退膀胱積熱,消癰散腫,非用漢者不能成功。若療肺氣喘嗽、膈間支滿,并除中風攣急、風寒濕瘧熱邪,此又全仗木者以取效也。 謨按:東垣云:防己性苦,寒,純陰,能瀉血中濕熱,通血中滯塞。補陰泄陽,助秋冬、瀉春夏之藥也。譬諸於人,則險而健者類之。夫險健者,每每幸災樂禍,遇有風塵之警,必竟借為亂階。然而見善亦喜,見惡亦怒。如善用之,可使禦敵凶暴之人,衝突險固之地,亦不為無益者也。故凡瞑眩之經,聖人安得因之而使廢耶!亦必存之以待善用。今夫防己聞其臭則可惡,下嚥則令身心煩亂,飲食減少,藥之瞑眩,誠為拇拙。至於通行十二經,以去濕熱壅塞腫疼,及治下註腳氣,除膀胱積熱而庇其基,則非此不可,誠為行經之仙藥也。然雖藥力之能,亦在人善用而不錯爾。復有不可用者數端,今悉舉陳使知警省。如飲食勞倦、陰虛內熱、元氣、穀氣已虧之病,而以防己瀉去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引飲,是熱在下焦氣分,宜滲瀉之,其防己乃下焦血藥,此不可用二也;如外感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甚至不通,此上焦氣病,禁用血藥,此不可用三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虛渴,宜補以人參、葛根之甘溫,倘用苦寒之劑,則促危亡,此不可用四也。仍不止如此,但上焦濕熱者皆不可用。若係下焦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至二陰不通,必須審用可也。 《[[本草乘雅]]》 防,防禦;己,己土。此得水用,不令土有少犯,然性流離解散,當善馭之,則為通劑之巨擘。 防者障也。己者我也。我立則畛畦分矣。故績平水土為獨革,一曰解離,一曰石解,謂根文作車輻解,當以離麗解散為己任,七方之急方,十劑之通劑也。然其氣平,故風寒濕熱,四氣咸宜,若溫瘧諸癇,乃陰陽舛錯,嚴御其防,陰陽仍兩間矣。 《[[藥性解]]》 味辛苦,性平溫,無毒,入十二經。尤善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療中風手腳攣急,口眼歪斜,疥癬蟲瘡,止嗽消痰,利大小便,去留熱。惡細辛、萆薢,殺雄黃毒。 按:防己為陽中之陰,於經絡無所不入。又主降,故下部多功。像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用之當,則可展其能;一不當,而反階之禍。惟十二經真有濕熱壅寒及膀胱積熱、下疰腳氣,此誠要藥,無可代者。然臭味拂人,妄服之令人減食。其不可用有四:若飲食勞倦、元氣既虧,而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一也;發渴引飲,熱在肺經氣分,而防己乃下焦血藥二也;外傷風寒,邪傳肺部,以至小便黃赤不通,此上焦氣分禁忌血藥三也;久病之後,津液不行,此上焦虛渴,宜補以甘溫,若用苦寒之劑,則速其危四也。分木、漢二種,即根苗為名,漢主水氣,木主風氣,為少異耳。 《[[景岳全書]]》 味苦,性寒,陰也,降也。去濕熱水腫,利大小便,解諸經熱壅腫痛,濕熱腳氣,通九竅熱閉,逐膀胱肝腎濕熱,及熱毒諸瘡、濕熱生蟲等證。 《[[本草備要]]》 通,行水,瀉上焦血分濕熱。 大苦大寒。《[[本經]]》平,《[[別錄]]》溫。大陽經藥膀胱。能行十二經,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為療風水之要藥。治肺氣喘嗽,水濕。熱氣諸癇,降氣下痰。濕瘧腳氣,足傷寒濕為腳氣。寒濕鬱而為熱,濕則腫,熱則痛。防己為主藥,濕加苡仁、蒼朮、木瓜、木通,熱加芩、柏,風加羌活、萆薢,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活血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秘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膽草。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不與腳氣同論。水腫風腫,癰腫惡瘡。或濕熱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者,非此不可。然性險而健,陰虛及濕熱在上焦氣分者禁用。《[[十劑]]》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通草即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為通與燥劑無以別矣。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本集以行水為通劑,改熱藥為燥劑。陳藏器曰: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酒洗用。惡細辛,畏萆薢。 《[[本經逢原]]》 防己辛寒純陰,主下焦血分之病,性劣不純,善走不行,長於除濕。以辛能走散,兼之氣悍,故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病,除邪,利大小便,此《[[本經]]》主治也。《[[別錄]]》療水腫膀胱熱,通腠理,利九竅,皆除濕之功也。弘景曰:防己是療風要藥。漢防己是根,入膀胱,去身半以下濕熱;木防己是苗,走陽蹺,治中風攣急,風痺濕熱。《[[金匱]]》防己黃耆湯、防己地黃湯、木防己湯、五物防己湯,皆治痰飲濕熱之要藥,而《[[千金]]》治遺尿小便澀,有三物木防己湯,水腫亦有三物木防己湯,總取其通行經脈之力也。能瀉血中濕熱,通經絡中滯塞,險健之類,用之不得其宜,下嚥令人心煩,飲食減少。至於去濕熱腫痛,下註腳氣,膀胱積熱,誠通行十二經之仙藥也。如飲食勞倦,陰虛內熱,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其不可用一也;大渴引飲,及久病津液不行,上焦濕熱等證,防己乃下焦血藥,其不可用二也;外感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此上焦氣病,其不可用三也。大抵上焦濕熱,皆不可用,即下焦濕熱,又當審其二便不通利者,方可用之。 《[[本草崇原]]》 防己氣味辛平,色白紋黑,稟金水相生之氣化。其莖如木,木能防土,己者土也,故有防己之名。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者,風寒之邪,藏於腎臟,發為先熱後寒之溫瘧。溫瘧者,熱氣有餘之瘧也。《[[經]]》云:溫瘧者,先熱後寒,得之冬中於風寒,此病藏於腎。防己啟在下之水精而輸轉於外,故治風寒溫瘧熱氣也。諸癇除邪者,心包受邪,發為牛、馬、豬、羊、雞諸癇之證。防己中空藤蔓,能通在內之經脈,而外達於經脈,故治諸癇除邪也。利大小便者,土得木而達,木防其土,土氣疏通,則二便自利矣。 愚按:防己氣味辛平,莖空藤蔓,根紋如車輻,能啟在下之水精而上升,通在內之經脈而外達,故《[[金匱要略]]》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者,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又云: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千金方]]》治遺尿小便澀,三物木防己湯主之。而李東垣有云: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藥,病在上焦氣分者禁用。試觀《[[金匱]]》諸方所治之證,果在氣分乎?血分乎?抑在上焦乎?下焦乎?蓋防己乃行氣通上之藥,其性功與烏藥、木通相類,而後人乃以防己為下部藥,不知何據。東垣又云: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濕熱,比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幸災樂禍,能為亂階,然善用之,亦可敵凶突險,此瞑眩之藥也。故聖人存而不廢噫。神農以中品之藥為臣,主通調血氣,祛邪治病,無毒有毒,斟酌其宜,隨病而用。如防己既列中品,且屬無毒,以之治病,有行氣清熱之功。險健為亂之說,竟不知從何處得來,使後人遵之如格言,畏之若毒藥,非先聖之罪人乎。東垣立言,多屬臆說,蓋其人富而貪名,又無格物實學。李時珍乃謂千古而下,唯東垣一人,誤矣。 《[[本草求真]]》 ﹝批﹞瀉下焦膀胱實熱實濕。 防己專入膀胱。辛苦大寒,性險而健,善走下行,長於除濕通竅利道,能瀉下焦血分濕熱及療風水要藥。杲曰:本草十劑云: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濕熱,通其滯塞,亦能瀉大便,補陰瀉陽,此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幸災樂禍,能首為亂階,然善用之,亦可敵凶穴險。故凡水濕喘嗽,熱氣諸癇,溫瘧腳氣,水腫風腫,癰腫惡瘡,及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者,皆可用此調治。若屬腳氣腫痛,濕則腫,熱則痛。如濕則如蒼朮、薏苡、木瓜;熱加黃芩、黃柏;風加羌活、萆薢;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血虛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秘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膽草,隨症通活,斯為善矣。但此氣味苦寒,藥力猛迅,若非下焦血分實熱實濕,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及非二便果不通利,妄用此藥投治,其失匪輕,不可不知。此雖有類黃柏、地膚子,但黃柏之瀉膀胱濕熱,則并入腎瀉火,味苦而不辛,此則辛苦兼見,性險而健,故於風水腳氣等症兼理;地膚子之瀉膀胱濕熱,味苦而甘,力稍遜於黃柏;此則健險異常,有辛無甘,而為亂階之首也。共一瀉熱與濕,而氣味治功,各別如此。 己有二種,曰漢曰木,﹝批﹞木防己。治風須用木防己,治水須用漢防己。 《[[得配本草]]》 惡細辛。 味苦、辛,寒。足太陽本藥。行十二經絡,瀉上焦血分濕熱。祛風水,除溫瘧,退癰腫,療蟲瘡。 得葵子,通小便淋澀。配知、柏,去下焦濕腫;配桃仁,治大便秘。佐膽草,治脅痛;使膽星,治熱痰;合威靈,治肩臂痛。 心與花大,黃色者真。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酒洗,同車前根蒸熟用。 熱在上焦勿用。防己下焦藥。氣分風熱小便不通,元氣虛弱,陰虛內熱,病後虛渴,皆禁用。 《[[本草經解]]》 防己氣平,秉天秋降之金氣;味辛無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 風寒溫瘧者,感風寒而患但熱不寒之症也;熱氣諸癇者,心有熱而患一切風癇者,溫熱皆為陽邪,癇瘧皆屬風木,防己氣平,可以清陽邪,味辛可以平風木而消風痰也。 除邪者,辛平之品,可除溫熱之邪也。 小便出於膀胱,膀胱津液,肺氣化乃出,防己氣平,可以化氣,故利小便;大便出於大腸,肺與大腸為表裡,味辛可以潤腸,故利大利也。 但臭惡傷胃,宜慎用之。 《[[神農本草經讀]]》 防己氣平,秉金之氣;味辛無毒,得金之味,入手太陰肺經。 風寒溫瘧者,感風寒而患但熱不寒之症也;熱氣諸癇者,心有熱而患患牛馬豬羊雞諸癇也,溫熱皆為陽邪,癇瘧皆屬風木,防己氣平,可以統治之。 除邪者,又申言可除己土之邪氣也。 肺為水之上源,又與大腸為表裡,防己之辛平調肺氣,則二便利矣。 《[[本經疏證]]》 主風寒溫瘧熱氣,猶言但治此病之熱氣,以明倘有他氣,當更兼他物之治之也;諸癇除邪,猶言但能為此病除邪,以明若有他故,亦當更兼他物以治之也寧;利大小便,猶言此熱此邪,用此物治,不從汗泄,不從吐越,必從大小便而出也。所以然者,防己味辛主通,氣平主降,根白象肺,肉黃象脾,紋黑象腎,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腎主水液,其紋象車輻之解,內自中出外不及皮,其義為病自腎出外抵肌肉者,凡所臚證,悉能治之也。然則溫瘧與癇,皆腎病乎?夫瘧論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藏於骨髓之間,因遇大暑,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從內出於外,則所謂自腎及肌肉者非耶?千金曰: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極難治也。又曰: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風癇者,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物者,風癇也;驚癇者,起於驚怖,大啼乃發作也;食癇者,其先不欲乳,哺而吐,先寒後熱,乃發癇也。蓋非腎氣上凌,不至卒倒無知,非腎氣挾帶痰涎,上蒙乎心,外貫血脈,不至手足搐搦,筋脈掣瘲;且陽癇外抵肌膚,陰癇內鐘骨髓,猶可謂非內自腎外及肌肉之病乎?至別錄所謂傷寒寒熱,邪氣通腠理,則猶之主寒熱溫瘧之熱溫瘧之熱氣也;中風手腳攣急,則猶之為諸癇除邪也;去膀胱熱,利九竅,止泄,即所謂利大小便也。癰腫惡結諸疥癬蟲瘡,皆濕壅於肌肉而成,風腫水腫,亦風水鬱於肌肉之痾,均本經主治之餘波矣。 防己之為物,有黑紋貫於黃肉中,其用為治水侵於脾,無惑矣。然仲景治風水皮水,所謂身重,汗出惡風,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腫,聶聶動者,均與此合。以身重固係脾病,四肢為脾之合故也。獨木防己湯之膈間支飲,己椒藶黃丸之腸間水氣,一在上,一在下,似不關乎脾者,亦皆用之,何也?蓋此上下盡病,治其中也。夫支飲不關乎下,何以用芒硝;腸間有水氣不關乎上,何以用葶藶?故脈沉緊,面色黧黑,即病根於下之徵,口舌乾燥,乃病及於上之驗。支飲之心下痞堅,腸間水氣之腹滿,雖於脾有略上略下之差,然究竟不得不為脾病。且病在上,吐之則愈,在下,下之則愈,吐下之不愈,病不在中而何在哉?此可見水飲等病,在經脈肌肉者多虛,在胸膈腸胃者多實,在胸膈者猶實中之虛,惟在腸胃乃為實中之實耳。然虛者反挾熱,實者反挾寒,此其間則亦有故。蓋惟其虛與熱,斯飄於外,舉於上,惟其實與寒,斯著於內,沉於下。此防己黃耆湯、防己茯苓湯,所以用芪用朮;木防己湯,所以用參;己椒藶黃丸,所以用椒目也。 防己地黃湯,地黃最重,防風桂枝次之,防己甘草最少,偏以防己名湯,且冠於地黃之上何歟?夫固因證之主為之名耳。靈樞顛狂篇曰:狂言驚亂,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取手陽明太陽太陰;素問舉痛論曰: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今曰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不與精卻而上焦閉者合乎?用地黃是治精之卻也;用防己是治上焦之閉下焦之脹也。曰無寒熱,恐其誤以為外感也;曰其脈浮,恐其直以為內傷也。夫氣之乍動上下拂逆顛倒,命曰傷,而實未有所去,命曰無所傷,則方之奉我生者,且倒戈反與我為難矣。然與我為難之氣,終不能復奉我以生,如火之既煙焰,則不能復反於薪,而既煙焰之薪中,非不有未燃者在也。故治之之道,以補為行,以行為補。以補為行,是地黃之潤下,使得大便而已下焦之脹,即藉以益精髓而安其居使不卻也;以行為補,是防己逐腎氣之貫於肌肉血脈者,使潤其道而通且降,防風使氣之可復反者還於衛,以布一身,則血脈肌肉中得其常,不反攻以凌於心也。如此又何能不以二物名湯,又安得不以防己冠地黃耶?傷寒論曰: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彼因汗多心虛,胸中飲氣凌心,此則血脈中水氣凌心,然胸中之飲,乃實有是物,血脈中水,則但有其氣,并無其質,故一則實煎與之,一則以酒浸取汁,亦僅取其氣也。 防己之莖如木,故名木防己,後世以其出漢中,故又名漢防己,非二物也。故仲景但以防己名湯,則曰木防己湯,連他物以為名,則除木字,以便稱謂耳。後人以莖為木,以根為漢,及治風治水之說,均可弗論。 《[[本草新編]]》 防己,味辛、苦,氣寒,陰也,無毒。能入腎以逐濕,腰以下至足濕熱、足痛腳氣皆除,利大小二便,退膀胱積熱,消癰散腫,除中風攣急,風寒濕瘧熱邪。似乎防己乃祛濕熱行經之聖藥也,然其性止能下行,不能上達。凡濕熱在上焦者,斷不可用,用之則真氣大耗,必至危亡。說者謂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藥,可行於血分,而不可行於氣分也。不知即是下焦濕熱之病,止可一用,而亦不可再用。防己之氣味尤悍,一服而濕熱之在腎經者,立時解散。腎有補而無瀉,多服則瀉腎矣,如之何可再用乎。 或問《[[本草]]》俱言通十二經,而吾子止言入腎,子不能無疑也。防己果通十二經,則上焦頭目之病、胸膈咽喉之間,宜無不治之矣,何以止見其治腰以下之病而能愈耶?夫腰至於足,正腎之所屬,而謂非入腎者明驗乎。然則言入十二經者,乃前人流傳之濕,而余說入腎者,實有據之談也。 或問防己治腎中之濕,與豨薟治腎內之風,二者合之,不識可治腎乎?此其言似善,而其禍實大也。夫腎有補而無瀉,用一緩瀉,尚為不得已之治法,二者同施,腎將立憊矣。原因吾子之問,以誡天下之人也。 或問防己利濕,不止在腎,而吾子獨謂不腎,以為止能治腰足之濕也。然而,腰足之下,不盡屬之腎,與腰相對者臍也;與足相附者,筋也。臍屬脾而筋屬肝,安在盡屬於腎,而必謂防己之治腎,而不治肝脾,人誰信之。故腎病,而臍與筋無不病矣。防己治腎中之濕,而臍與筋中之濕盡消,非入腎而又入脾肝之謂也。防己入腎,不入肝脾,何必固疑乎。 《[[本草分經]]》 防己,大辛、苦,寒。入膀胱去火邪,能行十二經,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療風行水,降氣下痰,性險而健,惟濕熱壅遏及腳氣病。凡下焦濕熱致二陰不通者用此治之。有二種,漢防己治水用;木防己治風用。 漢防己,氣寒,味苦,陰之陰也。療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腳氣,通行十二經。又曰:去下焦濕腫痛,并膀胱火邪,必用防己、龍膽草、黃柏、知母,固矣。若遇飲食勞倦,元氣已虧,陰虛內熱,而以防己泄大便,則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引飲,此熱在上焦肺經氣分,宜滲泄之,若防己,乃下焦血藥,如之何用之?此不可用二也。如外傷風寒,邪傳肺經,氣分濕熱,而小便黃赤,乃至不通,此不可用三也。如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虛渴,用此苦寒之劑,則速危,此不可用四也。觀此,凡上焦有濕熱者,皆不可用,必下焦真有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者,可審用之。 《[[本草思辨錄]]》 防己之根,外白內黃,有黑紋如車輻解,氣味辛平,故治由腎以抵脾肺風濕之痾。肺主皮毛,將毋從皮毛而散乎?然車能環轉不能外溢,故防己絕不發汗而第直泄於小便。如《[[金匱]]》已椒藶黃丸(義見大黃),《[[千金]]》三物木防己湯可按也。 陶隱居云:防己是療風水要藥。水與飲皆濕類也,故防己黃耆湯治風濕,防己茯苓湯治水,木防己湯治飲,名雖有三,理無少異。惟風水二字,誠有不得而析者,風陽邪而風從外入,令人振寒,風寒初受,即宜汗解,防己非其責也。內伏之風,若內無陰邪,亦未能獨存,故水飲濕悉其所因依,水飲濕去,則風與俱去。如此之風,方可治以防己。然苓朮不能而防己獨能之者,以黑紋如車輻解,正有風水相隨之妙致也。 或云: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豈亦有水飲濕也,而顧以防己治耶?曰:此仲聖別出手眼之方,未可與他并論者也。趙氏謂血虛從邪,邪並於陽而然。按本篇固以脈浮為血虛,《[[素問]]》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固可為如狂之據,此注允矣。而不言邪為何邪。徐氏則謂風邪并入於心,心火熾盛,故如狂妄行,獨語不休,較趙注為明晰矣。而於是方用藥之所以然,則皆未發出。竊細玩之,四物酒漬取汁,自非陽邪表邪不爾。生地黃獨多,自非補血涼血不爾。有表邪而用桂枝防風,可知是外入之風邪。以生地黃偶桂枝防風,可知治不以汗解。不以汗解而有酒行藥勢以搜之,則邪不至或遺。四物取生汁而地黃取蒸汁,則陰陽得以分理,既所以退陽而安陰矣。然而風無出路,則風仍不息。陰不復位,則陰仍羈陽。欲并者而使之分,仲聖所以有取於防己也。夫防己者,走表而亦下行者也。操運轉之技,則表間之風自隨之得息。具返本之能,則被擾之陰亦因之得靜。或謂防己治風濕不治風燥,不知風藥中用地黃至數倍,則風亦轉燥為潤,正與防己相宜,可謂以人巧奪天工矣。 【現代藥理研究】 粉防己鹼具有較強的腦缺血保護作用與催眠作用;汗防己甲素具有解熱作用。粉防己鹼對竇房結的自律性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還可對抗鈣離子對動物左心房、乳頭肌收縮力增強和氧耗量增加的作用,同時還具頻律依賴性或使用依賴性。 粉防己鹼可使冠脈流量增加;對垂體後葉素性缺血缺氧損害有明顯預防作用;對實驗性心肌梗死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可使鋇離子性心律失常迅速轉為竇性心律,即抗心律失常作用。 粉防己鹼有顯著降壓作用;防己諾林鹼亦能引起降壓,但作用較粉防己鹼弱,且易產生急速耐受性。 粉防己甲素對多種因素誘發的動物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 粉防己總鹼及粉防己鹼、乙素、丙素均有鎮痛作用,總鹼的作用最強。 粉防己鹼、防己諾林鹼均有一定的消炎作用,且粉防己鹼的作用強於防己諾林鹼。粉防己鹼還具有一定的抗過敏作用。 粉防己鹼對子宮平滑肌有抑制作用,還可降低輸卵管腔內壓,抑制卵通過輸卵管的運行。 粉防己鹼及其若干同類物有鬆弛橫紋肌的作用。 粉防己鹼在1:4000時於體外可100%殺死艾氏腹水癌細胞。對KB、Hela及Helas細胞有明顯細胞毒作用。 粉防己鹼對大鼠實驗性矽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粉防己煎劑具有抗痢疾桿菌及各種真菌作用。其中粉防己鹼在體內外均有抑制或殺滅組織阿米巴的作用。 粉防己(10g/kg)灌胃,能明顯增加大鼠排尿量。 粉防己鹼還能使鴿嘔吐。防己鹼搽劑可促進骨骼肌細胞的修復。均呈現免疫抑制作用。
返回至
防己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登录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变种
视图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中医古籍大全
* 醫經類
* 診法類
* 本草類
* 方書類
* 傷寒金匱類
* 溫病類
* 綜合醫書類
* 臨床各科類
* 醫案類
* 古籍影印本
中醫古籍大全拼音索引
帮助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